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744篇
安全科学   277篇
废物处理   73篇
环保管理   169篇
综合类   1736篇
基础理论   337篇
污染及防治   162篇
评价与监测   166篇
社会与环境   138篇
灾害及防治   12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01.
对碳素纤维进行氧化改性,利用改性后的碳素纤维处理近岸污染海水,重点研究了改性碳素纤维对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碳素纤维液相改性时间、碳素纤维投加量、活性磷酸盐初始浓度、活性硅酸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海况、pH值等单因素对近岸海洋污染物磷酸盐、硅酸盐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碳素纤维对硅酸盐的吸附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70%,对活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为31%左右。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改性碳素纤维材料修复模拟近岸海水的优化条件为:碳素纤维改性时间为1.5 h,投加量为0.01 g,硅酸盐初始浓度为3mg/L,磷酸盐初始浓度为20 mg/L,海况为3级,pH值为8,吸附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碳素纤维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31.06%,硅酸盐去除率可达70.88%。  相似文献   
102.
建筑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开发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负荷.以上海市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和Ecoinvent数据库中的建筑材料生产数据,采用ReCiPe法对上海市建筑物的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对未来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所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中人类毒性、金属损耗最为突出,约占总环境影响的45%和20%;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钢筋和木材的生产,对各类环境影响贡献度分别约为47%、17%;高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中的工厂建筑物化环境影响在各自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按现有趋势发展,2020年上海市居住建筑开发规模和环境影响潜值均将达到2014年的1.52倍,非居住建筑则可达到2014年的1.14倍.针对上海市建筑材料环境影响分析结果,为有效减轻上海市建筑物的环境影响,需重点关注钢筋、铝材、木材以及混凝土的生产,识别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转移环节进而改进工序;在设计阶段考虑选择环境影响负荷低的绿色建材,如混凝土砌块、高性能混凝土等,从而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应重点关注隐含环境负荷高的高层居住和工厂建筑类建筑,通过降低建材使用量等方案降低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根据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天津近岸海域18个站位的海水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研究了COD与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的关系,浅析了赤潮生消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夏季COD高于春季和秋季,季节性差异显著;COD基本呈现近岸高外海低、南部高北部低的趋势;NQI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0,平均值为4.46,富营养化严重;COD与NQI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海域富营养化状况;COD与赤潮生物密度、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反映赤潮生消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海杂波统计特性建模的幅度特性、多普勒谱及空间相关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对各种建模的思路和模型效果进行了对比总结。对于幅度均值已有多个较为成熟的模型,但适用范围不同,结果差异也很大。幅度分布建模重点解决拖尾问题,复合建模是趋势。除平均谱外,开始研究短时多普勒谱。空间相关性建模主要建立空间相关长度与雷达及海洋参数间的联系,但是研究还不够全面。总的来看,已由单纯经验建模发展为力图在机理研究指导下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建模。尽管海杂波建模效果愈来愈接近实际,但建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5.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基于遥感技术,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对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价与检测,以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06年-2017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绿度指标与干度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郑州市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占18.43%,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占42.54%,变差的区域主要为新建成区,这些区域应是今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6.
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子指标及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姚鹏  尹红珍  姚庆祯  陈洪涛  刘月良 《环境科学》2012,33(10):3457-3465
对黄河口湿地表层土壤中的总有机碳、正构烷烃等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正构烷烃分子指标,探讨了其物源指示意义,并对不同采样区域和采样时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以高碳奇数烷烃(C25~C33)为主,说明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地高等植物,而样品中未分离混合物的存在表明土壤可能受到了油类污染.土壤中总的正构烷烃含量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总的变化范围在0.57~3.90μg.g-1.在2009年4月(枯水期)总的正构烷烃含量相对6月(调水调沙期间)要高,以黄河口湿地核心恢复区最高,其次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浮桥下方的黄河北岸,最后是黄河故道区域,而6月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这一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是一致的,而与中值粒径的变化趋势相反,反映了两个不同的采样时间水环境条件的差异.基于正构烷烃的分子指标,如平均链长ACL、奇偶优势度OEP、烷烃指数AI、碳优势指数CPI和陆海比TAR等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的有机质的成熟度较低,有较强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优势,且主要来自于草本植物.与其他指标相比,陆海比指标TAR更好地反映了水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居民消费活动和环境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而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研究更是其中的热点.因此,本文采用“居民消费碳足迹”概念来定义特定居民消费活动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主要包括CO2、CH4、N2O3种温室气体;构建了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MRIO)模型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并以2007年中国8个区域为例对其居民消费碳足迹的数量、构成、分布及转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碳足迹总量达到31.74亿t(以CO2当量计).此外,碳足迹还呈现出区域差异明显、间接排放大于直接排放、城乡差距过大等特征.人均碳足迹方面,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相对滞后的西北、西南区域.研究还对碳足迹的区域分布和转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东北、京津、西北和西南区域转移收支为负,表示这些区域为其他区域承担的排放大于其他区域为其承担的排放;剩余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中部区域情况则正好相反.这些结果对现阶段中国制定具体区域消费政策或分配碳减排责任等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的方法论也适用于研究其他环境因子及足迹因子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细菌B1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溶藻细菌B1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作用机理及起作用的胞外活性物质的类别,研究了从珠海香洲码头赤潮海水中分离获得的溶藻细菌BI的无菌滤液对球形棕囊藻生长过程中的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并对溶藻细菌B1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当100 mL藻液中加入1 mL的无菌滤液,除藻率达到了83%.B1无菌滤液使藻中丙二醛的含量显著上升,48 h达到最大值153%,球形棕囊藻的SOD、CAT活性在处理开始后保持下降趋势,分别在96 h、48 h达到最低值27%、33%.研究表明B1无菌滤液(不大于1 mL)对棕囊藻的溶藻效果与加入的量成正比,且主要通过降低机体中保护酶的活性和加剧膜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等来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细菌B1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中可能含有芳香醛类且包括载有磷基团的有机物,但不含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铜镉的吸附特性与离子交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投菌量、金属浓度和戊二醛浓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吸附水体中Cu2+和Cd2+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重金属生物吸附、NO3-去除与菌体离子释放的关联,从离子吸附、交换、转化与释放的角度探讨了重金属生物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Cu2+和Cd2+吸附性能良好,0.2 g·L-1干重菌体处理浓度为0.05 mmol·L-1的Cu(NO3)2和Cd(NO3)2溶液120 min后,Cu2+和Cd2+的吸附率分别达96.3%和83.9%.菌体对Cu(NO3)2和Cd(NO3)2溶液的吸附过程存在Cu2+和Cd2+的表面吸附与胞内运输、NO3-胞内积累、NO3-还原为NO2-等行为,而且Cu2+和Cd2+的胞内运输、NO3-积累和还原需要消耗能量,并会促进Cl-、PO43-、SO42-、Na+、NH4+、K+和Ca2+等离子的释放.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菌体酰胺基、羟基与羧基均参与了Cu2+和Cd2+的吸附.X-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吸附后Cu2+和Cd2+的价态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熵权的长沙市城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估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资源与城市自然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是对未来的安全状态进行预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沙市为例,在城市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应用PSR模型、熵权法等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研究了长沙市近11年来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长沙生态安全的趋势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状态发展,生态安全值从25.4提高到60.7,人文环境响应是长沙生态安全改善的主导因素,资源环境压力,水土资源保持是限制长沙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